dfgfg fdgdf fdggg sdfsdf fggg
七成CEO 認為台灣競爭力退步七成CEO 認為台灣競爭力退步文/吳昭怡 高達七七%CEO對台灣經濟不滿意,企業選擇減少在台投資,六成以上CEO表示目前已在海外佈局。在這群縱橫世界的「成吉思汗」心中,現在的台灣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在《天下雜誌》的一千大CEO調查中,數字顯示了今年是企業家情緒最不滿、聲音最高的一年。六六%的一千大企業負責人對於二○○六年台灣經濟情勢感到不滿意,一一%的人感到非常不滿意。若是把兩個數字合起來看,一千大企業主對台灣經濟不滿的比例從二○○四年開始節節高升,今年更高達七七%。回頭來看,二○○六年台灣總體經濟表現,也的確差強人意。去年經濟成長率為四.六%,雖比前年增加○.六個百分點,卻排在亞洲四小龍之末。台灣經濟主要仰仗出口,但這部份的表現也在弱化。根據世界貿易組織(WTO)剛公布的二○○六年全球貿易統計顯示,台灣在全球貿易總額掉到第十七名,是史上最差紀錄。展望未來,一千大企業負責人也不太看好台灣今年景氣。有五六.八%的受訪者認為,台灣今年景氣維持不變。認為會比去年更差的則有二五.一%。這兩者的比例,都比去年再往上升高。去年內需市場萎縮,台灣營業額規模最大的晶華酒店卻一支獨秀。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認為,「對台灣內需市場來說,未來是很不穩定的兩年。」「因為只要一有大選,就會把很多事模糊掉,」他語帶無奈。也因此去年晶華收購達美樂披薩,加速往大中華區發展的佈局,「這是分散事業風險,期待可以脫離台灣這樣的宿命。」華航董事長魏幸雄說,去年全球用量前三十大的機場,台灣是極少數不增反減的地方。國內航空在高鐵營運前,每年就已呈現十幾個百分比的衰退,代表做生意的人都不在台灣了。「運量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,台灣的活力一直在下降,」他表示。降低在台投資 重心移海外當企業家對台灣未來感到不確定,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用「錢」投票,降低在台投資。總計來看,七三%的一千大企業負責人考慮增加對台灣投資。但把時間軸拉長來看,他們對台投資態度卻愈趨保守。一千大企業在台雖仍「有」投資、但是投資較「少」。「一成以下」的選項,躍為一千大企業主們近年的主流選擇,在今年就以三五.四%佔居第一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「零或減少投資」的選項在今年爬升到第二位,佔了二六.九%,同時也創下近四年來新高。「這是保守心態下的投資策略,反映企業對政策的不確定感,」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明郎解讀。競爭劇烈,資源有限,當一千大企業負責人選擇減少在台投資,經營重心自然就挪向海外。像今年有近八成的一千大企業,考慮在海外營運據點增才。今年,有六成以上的一千大企業主表示,目前已在台灣以外(包括中國大陸)的地區佈局。在這群縱橫世界的「成吉思汗」們心中,現在台灣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前三名的選項分別是研發(四八.三%)、製造生產(四四.九%)及行銷自有品牌產品(三二.四%)。這樣的排列順序,其實和過去五年幾乎一致。但仔細一看,台灣在比較能創造價值的功能上,都呈現衰退。與二○○六年相比,衰退前三名的選項分別是:全球運籌管理中心(下降一七.一%)、研發(下降六.二%)及資金籌措(下降四.四%)。當台灣能為企業服務的重要角色退位,也暗示了台灣企業和台灣經濟之間的連結可能會漸行漸遠。政府不應扮演「控管者」就像在今年調查中,二五.七%的一千大企業主,考慮到海外募資或是海外上市(包括香港和中國大陸),比起去年微揚○.六個百分點。在地區的選擇上,排行前三名是香港(五一.八%)、中國大陸(二三.二%)和美國(八.九%)。其中,又以選擇中國大陸上市的成長幅度最大,增加了七個百分點。另外,此次調查中有五六.六%的一千大企業負責人表示設有境外公司,主要是為了企業避險、租稅及資金調度考量(四一.八%)、可擴張業務經營和地區範圍(二七%)。不過也有一四.八%的受訪者坦誠,是為了規避台灣有投資大陸不得超過公司淨值四成的政策限制,方便商業運作。「台灣相關的法規,並沒有讓企業與台灣連結得很好,」政治大學會 計系副 教授康榮寶說。他曾為文寫道,最近台灣資本市場的幾個案件像聯電和艦案、聲寶轉投資瑞智精密案、鴻海大陸轉投資事業富士康分拆風光在香港上市、凌陽科技的減資與分拆案、捷普併購綠點、渣打銀行併購新竹商銀等,「多少都是要逃避台灣對於投資大陸的限制。」「企業的經營與上市是非常本土化的,IBM也不會將自己大卸十塊,分割在不同國家上市,這是兩岸三地很奇特的現象,」康榮寶認為,「這種情況下一切斷,台灣這個部份不是養不活、就是損益兩平,那會影響到台灣投資人與債權人的權益。」一位企業家則覺得,現在台灣都走入減資、現金配股,表示台灣公司的發展趨於成熟飽和。「這不是什麼好事情,假如一個社會變成這樣,成長出了問題,都和現在很多政府政策有關。」一位重量級的CEO更表示,「台灣企業已經全球化,但是台灣政府的投資法令、資本市場、政府心態都還是非常狹隘的眼光、封閉的心態,政府真的應該想想如何讓已經是國際企業的台商能夠伸展,而不是被捆綁。」當中國大陸已然成為台灣企業邁向國際化的主要戰場,一千大企業負責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國大陸?過半企業在大陸投資已獲利一千大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營運狀況,可說是漸入佳境。在今年調查中,有五四.四%的一千大企業表示在中國大陸投資已經獲利。比起二○○三年上升了十一個百分點。未獲利的狀況也在改善,從五年前的三四.四%降至二○.三%。在可複選的狀況下,吸引一千大企業前進中國大陸,排行第一的選項始終是「市場廣大」(六九.四%)。其次是成本低(五九.七%)和上下游產業都已經移到大陸(四七.三%)。而今,中國大陸不只是工廠,更是人人搶進的十三億人市場,尤其市場的角色更是愈來愈深化。若以「過半」做一個分界點,那麼大陸地區佔一千大企業在全球製造和銷售超過「五成以上」的比例,雙雙呈現增加的態勢,分別是三五.三%以及一九.一%。這也可以從一千大企業在大陸佈局的配置上得到驗證。對一千大企業主而言,現在大陸扮演的主要角色分別是:製造生產(六○.五%)、經營零售通路(二九.三%)及行銷自有品牌產品(二八.一%)。尤其是經營零售通路這樣和「市場」有關的選項,與去年相比正持續成長。倒是把大陸地區當做「製造生產」的比例,比二○○六大幅滑落了一四.二%。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陳介玄分析,過去二十年台灣已經積累出「具有全球規模,有影響力的manufacture power」,而這樣的製造力,在世界上是有一個「位置」的。隨著中國大陸出現,現在更讓這股製造力有了延伸的舞台。「就可以去佈建全球通路,因為已經有量可以支撐,」他說。台灣競爭力持續弱化在今年調查中,特別加問了一千大企業負責人對於未來一年,在企業經營上最擔心什麼?結果令人意外。讓一千大企業負責人最念茲在茲的不是企業營運本身的課題,台灣競爭力下滑才是他們心中最大的苦悶。四一.八%的受訪者表示,台灣競爭力持續下滑是最擔心的事。緊接在後的是成長空間受限(三六.六%)。國內朝野政局衝突、兩岸局勢不明皆以三○.一%排在第三位。「當台灣在轉型的關鍵時刻,需要政府扮演先知先行者的角色。很不幸的是,台灣缺乏這股凝聚的力量,政黨只是關注在政權的競爭,」一位企業高階主管語帶惋惜地說。而在一千大企業負責人眼中,台灣目前面臨的三大挑戰,分別是政策不一貫、限制過多(五四.五%)、兩岸關係不明(五○%)及陷入邊緣化(四四%)。與五年前相比,六七%的一千大企業主認為,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在退步。事實上,二○○六年台灣在WEF成長競爭力、IMD全球競爭力的評比排名上,都是近四年來表現最差的一年。當台灣競爭力弱化,可能會掉入南方朔口中「一場深沉的內爆危機」。他有感於今年開春以來,台灣有不少企業頻頻傳出掏空、內線交易的弊案,在最近《中國時報》寫道,「當整個領域處於順境,正派的努力即可獲得預期的報酬,紀律感即會逐步強化。而一旦報酬系統惡化,紀律感就愈來愈難維持。」「這種型態的危機,是一種系統內自我壓縮後所造成的內爆,當外在條件繼續惡化,類似案例更增,誰又敢保證更大的問題不會發生呢?」台灣企業仍保有競爭優勢展望二○○八總統大選即將來到,一千大企業負責人認為對台灣的新領導人,最應該先營造有利企業經營及投資的環境(五四.五%)、兩岸互動更加開放(五二.三%)和建構前瞻性的發展願景。(三九.二%)。「台灣不可能鎖國,一個海島經濟,一個這麼小的國家,怎麼鎖國?」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說,「以後不管是誰執政,台灣一定要走出去。台灣走不出去,就是一天天被邊緣化,一天天變窮掉。」「我們被限制久了,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。台灣要開放,不要怕,假如你永遠把台灣關起來,像滿清一樣,鎖國政策有成功過嗎?沒有成功過的,日本鎖國也是失敗。」走過漫長、紛亂的二○○六年,一千大企業負責人對台灣大環境深感不確定,卻沒有失去贏的體力。在他們眼中,台灣企業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,不斷成長的競爭優勢就在於彈性與速度、降低成本的能力和冒險創業的精神。「我從來不對台灣悲觀,我認為台灣是有活力和基礎的經濟體,台灣真的很有實力,」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說。但誰來把台灣帶向更好的明天? 調查說明 二○○七年《天下雜誌》一千大CEO調查調查對象是可能入榜二○○七年《天下雜誌》一千大企業的CEO,其中製造業佔六○.五%、服務業佔二八.四%、金融業佔一一.一%。調查時間自 三月九日 至 四月十一日 ,共發出三○四七份問卷,回收有效問卷三五二份,回收率一一.六%。(調查執行:許癸鎣、李昆昇) 天下雜誌電子報2007/05/16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
好站連結:http://blog.yam.com/vujnjbmbsbdvj